社保卡是政府民生服务的主要载体
有了社保卡
就有了社会保障
虽然知道社保卡很重要,但社保卡的办理和使用有时候还真不了解。。。

那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下~01办理条件申请人已经参保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申请人参保缴费的期限满3个月。02社保卡开通渠道
社保业务紧跟“互联网+” ,已服务覆盖线上线下~
社保卡在各地开通有多种线上、线下服务渠道。
包括社保经办大厅、就业服务大厅、政务服务大厅、合作银行网点、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网点、社保卡服务中心、12333电话服务、网上服务、自助服务终端等服务渠道。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子社保卡进一步将服务延伸到APP、公众号及更多社会服务渠道。
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电子社保卡小程序、掌上12333、工农中建交邮储招商平安等各六银行,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23个全国渠道,以及300多个人社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渠道、100多个银行和社会渠道。
知道了这些开通途径
具体的办理流程
还需根据每个城市的要求进行办理啦~
下面以深圳为例~03深圳社保卡办理流程
一、受理条件
在本省就业或参加社会保险的中国公民、外国人、港澳台居民和华侨。
二、办理材料
1、身份证;
2、深圳市社会保障卡数码照回执。(淘宝/照相馆可代办,提供一寸白底照即可)
三、网上办理流程
1、申请
申请人登录线上申办服务网址,按系统提示填写资料,上传身份证件及本人数码回执,提交。
2、受理(当场)
银行经办人员在系统“社保卡申请—个人申请—新增申请”栏目,录入个人申请资料,省卡系统对申请人基本信息和发卡状态进行比对核查,符合受理条件的,接受发卡申请。
3、审核、审批(即时)
经核查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范的,申请人可通过申办服务网址查询缺失资料,并重新提交申请。
4、办结(12个工作日,不纳入承诺办结时限)
经市卡中心批次确认后,省卡系统将预开户文件通过FTP服务器反馈服务银行。服务银行根据预开户文件将金融账户信息通过FTP服务器发送省卡系统用于卡片制作,并银行网点短信通知制卡人,届时拿身份证到银行网点取卡并激活社保卡。
四、窗口办理流程
申请人可前往行政服务大厅社会保障厅服务窗口咨询后前往网点。
1、申请
卡经办网点核实申请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收取个人相片和《广东省社会保障卡个人业务申请表》。
2、受理(当场)
代办业务的,核实申请人和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原件(身份证、户口簿或监护人证明文件),收取申请人个人相片和《广东省社会保障卡个人业务申请表》、代办人有效身份证件。检查资料完整性、核实申请人或代办人身份,双方签字确认《广东省社会保障卡个人业务申请表》。
3、审核(当场)
网点经办人员在省卡系统“社保卡申请-个人申请-新增申请”栏目中,录入个人申请资料,省卡系统对申请人的基本信息和发卡状态进行比对核查,符合受理条件的,接受发卡申请,出具《广东省社会保障卡业务受理回执》。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范的,网点经办人员应现场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材料。
4、审批(当场)
经核查申请不符合受理条件的,网点经办人员应出具卡经办网点专用业务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告知申请人解决途径。
5、办结(当场)
制卡人领卡并激活。
哈哈哈,
以上流程是不是看的有点眼花缭乱,
上面是官方文件流程,
那我们看看最简单的方法~
直接搜索【建行到家】小程序
1、首页办事大厅点击【社保卡申请】,按指示填写相关资料。



2、根据系统提示填写资料提交后,制卡完成后会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通知,届时携带身份证,到银行网点取卡并激活社保卡。
申领了社保卡,
那
社保卡该怎么用呢~01激活社保卡
社保卡具有社保功能和金融功能。在社保卡使用前,需要启用社保卡的社保功能。如果通过社保卡领取就业补贴、养老金等待遇,还需激活金融功能。
社保功能启用
一般在发放时由工作人员办理,或者本人在首次用卡前通过修改社保密码启用,部分地区还可通过手机APP、网站、12333电话等方式线上、远程启用。
金融功能激活
一般需要本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和社保卡在银行柜台办理,同一银行的全国网点均可办理激活。对高龄、重病、伤残等行动不便的特殊人员,可按相关程序提供上门服务。02社保卡问题
社保卡丢了怎么办?
建议及时挂失少受损,应当及时办理挂失手续避免个人权益和账户资金受到侵害。
另外,社保卡分为临时挂失和正式挂失。大家可以通过社保卡服务机构的网点、12333电话服务热线、网上服务平台和社保卡服务银行的客服平台办理临时挂失;或者持有效身份证件分别到社保卡服务机构、社保卡服务银行网点办理社会保障应用、银行账户应用的正式挂失。
为什么在微信申领“电子社保卡”,显示申请失败?
确认是否已领取实体社保卡。如已领取,请确认实体社保卡是否有以下情况:未启用、已挂失、已注销、已锁定,或检查实体社保卡个人相片是否与本人当前面貌差异较大。
具体可联系当地社保部门或拨打12345电话咨询。
版权信息 |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